专业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介绍

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分三个大类进行招生,分别是自动化类(包括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类(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动化类)

发展历程:  

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制为4年,学位:工学学士。本专业源自于该校最早的四个专业之一的自动化及仪表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以“检测仪表专业”招生。1998年更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08年获批为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2014年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型(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9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受理,2020年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同年本专业教研室获批为湖北省优秀教学基层组织。以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为基础,2003年成功获得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申请成功,2021年获批为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                      

培养目标:                      

立足于中南地区,面向现代化工、电力、机械、信息技术等智能制造产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成为在自动化检测控制仪表及其系统装置等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系统设计与应用、运行维护与保障、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具有下述能力和素养:

1)工程能力:能在自动化检测控制仪表及其系统装置相关的技术岗位上承担产品设计与研发、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工作。

2)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利用专业知识、社会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工程项目协调和管理,履行工程师岗位职责,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

3)综合素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遵纪守法,能在工作中展示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

4)职业发展:能够通过学习和职业训练拓展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追求新的职业机会,能在不同岗位上做出贡献,获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和《电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校级精品课程:《过程控制仪表及装置》;校级重点课程:《检测仪表和技术》。测控与智能感知工程系拥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教学名师2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3人,湖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成员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1人。       

专业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等全国大赛获得的奖项有: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湖北省级奖项50多项。近3年本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发表科学论文5篇,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3项,湖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论文奖14项。

近几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95%,就业领域宽,包括化工、电力、机械和信息技术等智能制造领域,主要从事仪器装备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就业的明星企业包括:华为、中兴通讯、大疆创新、中国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中石化、烽火微晶、金山云、海康威视等。考研深造去向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科学研究: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师围绕国防、能源、航空、信息等领域的测量控制方法及系统研究,针对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热力电力系统智能检测及控制、膜器件优化设计、动态压力测量和无线传感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近几年,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5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3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2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校内外实践基地: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依托的校内实践基地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化工”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控制科学与工程湖北省特色学科以及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视频图像与高清投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有国家能源集团汉川发电有限公司、襄阳泽东化工有限公司、大峪口化工有限公司、海康威视武汉分公司等。        

自动化专业(自动化类)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发展历程

本专业始建于1976年,前身为“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1998年更名为自动化专业。2011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6年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2019年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受理,同年“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被评为“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所依托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省级特色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和工程硕士授予权,同时是博士点重点建设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学校“立足湖北,服务化工”的办学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自动化及其相关控制领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可在自动化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控制系统的设计、工程应用及管理、产品研究与开发、装备制造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5 年左右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目标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    

目标2:系统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与技术,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自动化工程项目。    

目标3:具备管理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以法律、伦理、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视角,组织、管理、协调、合作与实施自动化工程项目。    

目标4: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跟踪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办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科研方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累计进账600余万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单位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教学方面近5年,本专业教师承担1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省级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1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1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级1项。3位教师获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获批“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教学团队”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工科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    

本专业拥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化工”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和“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中心”、“智能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与创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国家级省级教学平台,拥有“智能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视频图像与高清投影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人工智能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过程控制工程与DCS、PLC实验室、智能视觉机器人实验室(维视智造联合共建)等10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及实训场所面积1500余平方米,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与湖北宜化集团、武汉人福药业、新都化工集团、武汉奥克、青山热电厂、楚天印务、中原电子等多家企业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生竞赛

本专业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实践活动。2021年获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近年,获得“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对抗赛全国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一等奖1项;“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华为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三等奖1项、华中赛区一等奖1项等学科竞赛国家级奖11项,省部级奖15项。

毕业生整体情况与就业

近3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7.48%,平均考研率32.64%,培养的学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录取并继续深造。本专业自创办以来,向社会输送了5000余名具备人文科学素养、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能力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认可,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可进入石油、化工、电力、汽车、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部门从事自动化系统和装置的设计研究;进入IT和互联网行业从事相关产品或软件的开发和技术支持;进入国有大中型和外资企业从事生产过程控制及管理;进入金融保险等行业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及技术支持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类)    

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能够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各类装置与系统的设计研发、试验分析、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产品销售,以及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为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卓越工程计划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两个核心方向。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有6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3人分别在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地从事过访问研究。拥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其中包括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实验室5个,以及多个校内、外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

近年来,在科研方面,教研室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防项目2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项。                

在教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承担国家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多篇论文获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智能车大赛(瑞萨、飞思卡尔)等各种比赛上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                

本专业就业领域:就业范围广阔,可在电气工程、电气设备生产与设计、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应用系统、工厂供配电、邮电与通讯等高新企业,以及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    

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培养掌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理论、通晓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很高(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3),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踏实肯干,有国际化背景师资力量。近年来,在科研方面,近6年共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年,2014年连续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2018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在《Optics Communication》,《Optical Engineering》、《Signal,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自动化学报》、《计算机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宇航学报》等发表了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20篇被SCI收录,46篇被EI收录,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4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4次。

在教学方面,建立了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中心”,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类大赛,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获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best of best”至尊奖,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同,多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近5年出版了《现代图像图形处理与分析》、《气动光学效应图像校正》、《目标探测多谱图像复原方法与应用》等多本教材。                

本专业的特色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结合,电路与微处理器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学生受到电子电路、微处理器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处理器及外围电路的硬件设计、调试问题及信息系统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电路理论系列课程、微机原理与单片机、FPGA、嵌入式系统及应用、SOPC技术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DSP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可以从事的工作: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品质管理、系统分析员、项目管理员、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    

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发展历程:

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通信工程专业学制为4年,学位:工学学士。本专业建设于2004年,是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主干特色专业之一。2019年中国工程认证受理,2020年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咨询机构发布的湖北省高校志愿填报榜单中,本专业为中国高水平专业2021年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以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为基础,2012年开始招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2021年成功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

培养目标:

坚持学校“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掌握通信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专业表达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可在通信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备和网络的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运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  

1)目标1:道德与素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社会责任感、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目标2:理论与技术——能够运用工程数理知识、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在通信及相关领域从事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运营与管理等工作。

3)目标3:实践与创新——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发现、研究与解决通信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创新精神。

4)目标4:沟通与管理——拥有良好的表达、沟通与协作能力,能在跨职能团队工作中担任工程管理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5)目标5:学习与发展——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终身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

 通信工程专业拥有省级一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基础A》;湖北省精品视频共享课:《数字电子技术》;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创业基础》;湖北省精品课程:《电路》。建设有两个省级教学团队“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工程教学团队”和“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教学团队”,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       

通信工程专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近年来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项,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2项。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银奖,其他“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90余项,学生竞赛参与率达194%。

注重通信技术对武汉光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形成了通信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人才。本专业每年分专业报考率为150%左右,每年考研率和出国率占30%左右,就业率总体在98%左右。就业面广,签约单位主要包括:烽火通信、小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海康威视、海信、华星光电、国家电网等知名企业;考研学校主要包括:北京邮电、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等,以及香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莱斯特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师资队伍:

通信工程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强,尤其是在无线通信,光电探测、阵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交通航运、智能信息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教师紧跟通信行业的发展,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为理念,积极申报及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几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40余项,相关成果还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共计二十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共10部。除此之外,本专业还聘请了华为、烽火通信、科大讯飞、精测电子、中科创新、广州粤嵌等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实践平台及基地: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国家级“大化工”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视频图像与高清投影”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立了“技术先进、贴近实战”的智慧交通创新实践平台和XSRP创新教育综合仿真平台,拥有现代通信网等6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及实训场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形成了“原理-技术-应用-创新级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与华为、中新科集团、科大讯飞、全华光电等多家IT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企业联盟,让学生进企业见习、参观、实训、实习,让企业工程师和企业导师进课堂,校外实践基地达12个。         

                 

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    

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为适用信息智能化发展的需求,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走向人工智能并细化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类-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主要培养学生在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与网络应用、大数据与智能控制等方向的能力;另外一个方向是信息工程(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学院),主要是加强了人工智能理论核心算法及应用,培养学生在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技术等领域的能力并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信息工程专业融合信号处理、通信与网络、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利用计算机对物体、图像、语音、字符等进行自动识别,突出智能信息处理核心算法学习与工程应用,形成智能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和网络应用等方向的专业优势,并紧紧跟踪当今发展最迅速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智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在课程设置上以加强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性环节及专业能力培养,注重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主要课程:                

电子技术系列、信号处理系列、通信与网络系列、计算机软件系列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与机器学习、Python与机器学习等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条件:                

本专业拥有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专业教师团队,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6名,讲师2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赛前指导教师、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校组三等奖、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及教学优秀一等奖等荣誉;承担省级及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5项,出版教材4部,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完成课程改革项目2项,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篇;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350多万元,在无线通信与网络应用、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智能控制等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及实用新型等专利共2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收录论文30余篇。

本专业拥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如“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光学信息与模式识别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视频图像与高清投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平台,拥有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德州仪器DSP联合实验室、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ALTERASOPC联合实验室、九游真人游戏第一品牌-瑞萨科技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等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专业实验室5个;开展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有:烽火科技、华为武汉基地、科大讯飞(武汉)、海康威视(武汉)、楚天云、全华光电、数为科技等科技型企业,满足本专业的教学实验与实践实习需求。                

培养成果:                

在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方面成果丰富,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挑战杯一等奖、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多项。

就业去向:                

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巨大、就业广泛,可在电信、电力、金融、经贸、交通、医药、石化、冶金、轻工等行业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从事智能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开发与设计,或从事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也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进一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206号

邮编:430205

电话:027-87992157  027-87992182    

网址:http:/